欢迎您光临汇海服装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对《红楼梦》中妙玉最推崇的这两句古诗你怎么看?

作者:汇海美妆网
文章来源:本站

  岫烟们笑道:“她这脾气竟不能改,竟是生成这等放诞诡僻了。从来没见拜帖上下别号的,这可是俗语说的

  即使是大智慧如曹雪芹者,写下《红楼梦》这部奇书,宣称所谓“好就是了,了就是好”,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对《红楼梦》中妙玉最推崇的这两句古诗你怎么看?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这句古诗出自宋范成大的《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对《红楼梦》中妙玉最推崇的这两句古诗你怎么看?

  《红楼梦》里,妙玉很推崇这句话。她原是仕宦人家的小姐,自幼多病,不得已才入了空门。自小在玄墓蟠香寺出家为尼,带发修行。

  妙玉随师进京,她师傅圆寂后,恰巧大观园落成,王夫人听说妙玉后下帖子请她到栊翠庵修行。

  妙玉自称“槛外人”。意思是她已看透世事,身心在槛外。出家人不在意生死,五蕴皆空。

  然而,说是容易做起来难,她是云空未必空。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对《红楼梦》中妙玉最推崇的这两句古诗你怎么看?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人生在世,无论过程如何,或贫困潦倒、或富贵荣华……终逃不过一死。

  无论是死得其所还是死不瞑目,到头来也是黄土一捧,土馒头一个。

  《红楼梦》中甄士隐唱的【好了歌】云——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谢谢邀请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对《红楼梦》中妙玉最推崇的这两句古诗你怎么看?

  谢邀。

  这句古诗出自宋范成大《》:

  家山随处可行楸,荷锸携壶似醉刘。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三轮世界犹灰劫,四大形骸强首丘。

  蝼蚁乌鸢何厚薄,临风拊掌菊花秋。

  妙玉很推崇“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这一句,她自己又称自己是槛内人,想必她对这首诗很有感触。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对《红楼梦》中妙玉最推崇的这两句古诗你怎么看?

  她原是仕宦人家的小姐,自小在玄墓蟠香寺出家为尼,代发修行。

  为什么出家呢?据说是自幼多病,不得已才入了空门。

  这一句和林黛玉可以对着看。赖头和尚当日就说黛玉,想要她的病好,要么出家,要么不见外姓。

  多病的妙玉走了和黛玉截然相反的道路:出家、不回乡

  不知道曹公在此是否大有深意。

  十七岁妙玉随师父进京,但师父在京中圆寂,又嘱咐她不可回乡,在京中等待结果。所以她滞留京中,恰好大观园建成,王夫人下帖请她住进栊翠庵。

  这种奇特的生活经历,对妙玉有很大影响。

  妙玉本身又是极聪慧的女子,她对这世间只怕看得很透彻,只可惜看明白了却无法摆脱,到底是“云空未必空”。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对《红楼梦》中妙玉最推崇的这两句古诗你怎么看?

  回到诗句本身来说,充满了万物皆空的感慨。

  千年万年,终究不过一抔黄土。

  黛玉诗作中也有这种句子,《葬花吟》:一抔净土掩风流。

  这个土馒头,是每一个人永恒的归宿。

  这里面有出家人的了悟,有王侯将相的无奈,也有平头百姓的感怀。

  出家人已看透生死,所以才言万物皆空,在死亡终结一切之后,化为黄土,又散成灰烬,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千年万年存在。

  王侯将相有欲望,有所求,有求不得,也有舍不得,所以自古位高权重者求仙问道,希望长生不老,摆脱死亡,跳出轮回,秦皇汉武皆是如此,但没有人能逃离死亡的利剑,他们最终都要埋进坟里。

  平头百姓不如出家人看得透彻,也不如王侯将相割舍不得,却还是顺其自然化为泥土。

  宝钗爱《山门》里那一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对《红楼梦》中妙玉最推崇的这两句古诗你怎么看?

  人生也不过如此,不管经历了什么,不管贫穷富贵,不管时空如何变化,人终有一死。

  生与死,欲望与看破,这本就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却在一句诗中体现出来,值得人去咀嚼,怎么能说不是好句呢?

  有人说没有人能够做到,我想,这句诗并不是要求谁做到什么,只是在某一瞬间,忽然心有所感,发出对人生对生命的感慨、顿悟,就像甄士隐为好了歌作得注解中所说的那样: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

  我们看得清别人,却看不清自己。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对《红楼梦》中妙玉最推崇的这两句古诗你怎么看?

  妙玉也是一样。

  ----------丸----------

  文:祁门小谢

  这句话本身就很好,范成大能一句点破人生哲理。但是到了妙玉嘴里就有点可笑,只知道这首诗句的好,却无法身体力行。

  说的太对了!别说是铁门槛儿,就是金门槛儿、银门槛儿、钻门槛儿,结局也不过是一个土馒头,或者是一个小匣子,这才是人生的最终归宿。好了(liǎo),好了(liǎo),如何再好,终究要了(liǎo)。

  生前怎么风光,终究是过眼云烟。齐桓公,何等威风!他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周天子惧怕,诸侯敬畏。可是晚年太凄惨了,身边没有个知心人,死了60多天,才被人发现,那叫一个惨!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对《红楼梦》中妙玉最推崇的这两句古诗你怎么看?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对《红楼梦》中妙玉最推崇的这两句古诗你怎么看?

  一代女皇武则天何等气派,坐拥天下,享受着权力、荣耀与富贵,晚年依旧逃不过凄凉的命运,一个老人家被迫退位,被儿子算计,交出手中大权,闻者伤心!

  末代皇帝溥仪,生来不凡,折腾了一生也没搞出个名堂来,最终连曾经是自己家的故宫都要买门票才能进去参观,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满满的无奈!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对《红楼梦》中妙玉最推崇的这两句古诗你怎么看?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对《红楼梦》中妙玉最推崇的这两句古诗你怎么看?

  还有贾不假、一个史、金陵王、好大雪,哪个不是钟鸣鼎食之家、富贵豪华之地?

  结果呢,一个接着一个衰落了,就像多米诺骨牌,家业凋零,金银散尽,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贾家到底还是没有摆脱得了“富不过五代”的命运!

  《红楼梦》第十五回,“王凤姐弄权铁槛寺”,铁槛寺原是宁荣二公当日修造,“现今还是有香火地亩布施,以备京中老了人口,在此便宜寄放”。馒头庵就是水月庵,因他庙里做的馒头好,就起了这个浑号,离铁槛寺不远。“铁槛”与“馒头”源自一首宋诗,那就是范成大《重九日行营寿之地》一诗。

  一、对人生的感悟

  妙玉到贾府栊翠庵时十八岁,在蟠香寺修行十年,在牟尼院至多不到两年。妙玉虽然出身官宦之家, “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她小小年纪,即已看破人生。想想妙玉内心该是何等的凄凉,何等的冷峻!

  妙玉喜欢的诗是“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铁门槛是富豪之家的门槛,俗话说“后门深如海”,可是纵然富贵千年,又有谁抵得过生命无常呢?到头来还不是终须一死。《红楼梦》中的贾敬是有封爵的,却一直在修炼不死金丹,就是想着那“千年铁门槛”不倒。最后不也一命呜呼?天底下哪有永世不倒的繁华?

  她常说:‘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道:“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土馒头”意味着生命终结,不管是谁最终也要死掉,徒然留下一个坟头而已。哪怕是帝王的“土馒头”成为一座丘陵,“土馒头”再大,人不在了,“落了片茫茫打的真干净”也终究不会有什么乐趣。所以妙玉自称槛外人,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故又或称为‘畸人’。

  二、对世俗的无奈

  本也是官宦人家的小姐妙玉,造化弄人,让她不得不远离世俗红尘。妙玉也有正常女孩子所有的小心思,冥冥之中让她遇见了英俊又懂女孩子心的宝玉,无奈她是佛家弟子。心系红尘的她却不得以冷艳的外表掩盖自己,用全部的心思去诵经念佛,青春年华常伴青灯古佛旁。

  她的那份高雅,孤傲,使她成为了一块可望而不可及的“妙玉”。本以为这块晶莹剔透,色泽圆润的美玉,谁承想一失足成千古恨“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妙玉虽看穿了人世间的富贵繁华,却又逃离不了世俗的。“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人生太多的寂寞与荒凉,“痛而不说,爱而不得”最能形容她的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情感。只得用‘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对宝玉称自己为“槛外人”来警世自己。

  慧能五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真超脱,但妙玉却带发修行,又给宝玉下寿贴,被岫烟评为“僧不僧,俗不俗”。 她刻意与世人避嫌、孤僻怪诞,仍是入了局。

  《红楼梦》通过妙玉这位美丽高洁的少女的悲惨遭遇,要揭露的这个肮脏邪恶吃人的社会。妙玉的结局是令人惋惜,更是值得人们去深思的。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对《红楼梦》中妙玉最推崇的这两句古诗你怎么看?

  《红楼梦》处处隐喻,作者虽然避讳年代可考,还是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社会责任。而这些思想,往往通过笔下人物给予描画。所以红楼女儿绝不千篇一律,各有特点。喜欢仕途经济的薛宝钗,爱读四书的林黛玉,推崇“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的妙玉,立志创一番事业的探春。这些红粉的精彩,都代表了作者的思想。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对《红楼梦》中妙玉最推崇的这两句古诗你怎么看?

  妙玉是畸人,是不容世俗之人,也是遗世之人。她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与她出身江南士族有关系。妙玉家在江南传承几百年,受到的是传统文人思想,改朝换代对于他们的冲击特别大。妙玉讽刺贾家俗,就是以正统自居,嘲笑贾家画虎不成反类犬!

  范成大这句诗符合她身在红尘,心已出世的境况,但也有酸溜溜的意味。我蹭分析过妙玉为何身藏那么珍贵的茶器。认为妙玉为前朝官宦世家子弟。虽然家族在新朝没落了。可无论学识,修养,文化,底蕴都要高于新朝贵族。她嘲讽贾家拿不出来和她等同的茶器,就表示新朝贵族底蕴不够。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对《红楼梦》中妙玉最推崇的这两句古诗你怎么看?

  《红楼梦》写妙玉,我认为是用前朝旧人,或者汉族正统思维来影射故事。妙玉推崇范成大,主要是范成大在清初影响非常大。尤其他作为宋使出使金国,慷慨激昂,不受辱而回,是谓有气节文人典范。而他撰写的《揽辔录》更是影响极大。

  《红楼梦》作者不止一次嘲讽当世的变节文人。他借鸳鸯之口骂出“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话)儿”,就是嘲讽投身敌营做鹰犬之人。而鸳鸯父母在金陵看老家,妙玉出身苏州世宦,其实都影射他们所代表的江南有气节的士大夫对新朝统制的抗拒和对投身新朝为奴作弊的态度。所以鸳鸯又骂:什么“喜事”!状元痘儿灌的浆儿又满是喜事。怪道成日家羡慕人家女儿做了小老婆,一家子都仗着她横行霸道的,一家子都成了小老婆了!这是作者对投身新朝之人最大的讽刺。而林黛玉长在贾家,变成“俗人”更是有意思的描写。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对《红楼梦》中妙玉最推崇的这两句古诗你怎么看?

  当然这是隐藏在《红楼梦》背后的时代意识形态,有人认可,有人不认可,认为《红楼梦》不会承载那么多。其实我想说,作者作为时代文人,必然会有对时代的看法。《红楼梦》之所以处处隐晦还成为,与此是相关的。

  抛开这些,我们再聊聊作为贾家大观园中的妙玉为什么会说“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其实也代表了作者关于贾家兴亡的看法。贾家有寺庙铁槛寺和馒头庵,出处就是范成大这首诗文。贾家荣宁二公创业初期,深有忧患意思,所以铁槛寺既是对家族的余泽,也有对后世子孙的警醒。可惜就如脂砚斋说的,后世子孙辜负祖宗良苦用心。铁槛寺和馒头庵并不能对他们警醒。

  妙玉此言,其实是作者再一次提出警示,就像第二回开篇贾雨村所见“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一样,是兴亡的不二法则,谁也逃不过。

  妙玉判词: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泥淖中!

  既有对自身的描写,也有对世人的嘲讽,更有对兴衰的哀叹。《红楼梦》本质是大兴亡的背景,写尽小兴亡。至于每人的理解,就看各自不同的角度了。而妙玉是畸人,一如清朝诗人孙枝蔚在《饮酒和陶韵》中写到:“幽谷有畸人,忍饥不肯仕。隣国闻其名,岂曰少知己。”而陆游同样有此亡国慨叹:“野馆多幽事,畸人无俗情。静分书句读,戏习酒章程。”

  妙玉用铁门槛形容贾家的世袭,告诫贾家,曾经我们也以为是千年的富贵,可现在看来,都已经作古,所谓土馒头,当然是灭亡之意。妙玉通过前人的兴亡,来警示贾家。当然,也讽刺贾家,你们也会亡。而放在作者的大兴衰角度,就是小家庭会亡,大家族也会亡,进而一代代王朝都会兴衰交替。

  《红楼梦》阅读有意思的地方不为了探秘背后故事,反倒是这些知识点,就足够爱红之人受益终身了。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对《红楼梦》中妙玉最推崇的这两句古诗你怎么看?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对《红楼梦》中妙玉最推崇的这两句古诗你怎么看?

  【文/君笺雅侃红楼】欢迎关注!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工笔红楼梦》清.孙温

  妙玉最推崇的这句诗,“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与曹雪芹小说里揭示的人生无常这一主题相照应。“铁门槛”作为封建社会富贵家族的象征,门槛越高,材质越好,所体现的家族地位就越高。但这一切,都抵不过死亡的到来。

  人走灯灭,在现世所有的富贵荣华,没有一个能够带走。最终,还不是一抔黄土掩尽风流。而那个土馒头似的坟头,就是生命终结时所有人唯一的归宿,最终的归途。妙玉喜欢这句诗,也是符合她自称“槛外人”形象性格的设定。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对《红楼梦》中妙玉最推崇的这两句古诗你怎么看?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红楼梦》里没有人能真正做到。我们寻常之人,自然也做不到。但是这部小说的意义,并不是让我们完全放弃对于富贵荣华和情爱欲念的追求,而是告诉我们切莫过于执着。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对《红楼梦》中妙玉最推崇的这两句古诗你怎么看?

  这些都是与“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这句诗,遥相呼应。人世无常,浮生若梦,切莫不知“梦里身是客,一晌贪欢”。倘如只有片刻的贪欢,也没什么过错,最怕这一晌过后,再回头已百年身。还没认真活过,就只能回到土馒头里。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对《红楼梦》中妙玉最推崇的这两句古诗你怎么看?

  很多人临别之言,对于现世的留恋与牵挂,多是情感的羁绊,而非富贵的惦念。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对《红楼梦》中妙玉最推崇的这两句古诗你怎么看?

  一、从书中故事看作者的用意 《红楼梦》中贾府有家庙铁槛寺,附近有个馒头庵。贾家人死了,都寄存铁槛寺,所以铁槛寺也是坟墓。土馒头是坟墓,说馒头庵是因蒸得好馒头得名,其实也有土馒头之意。 铁门槛作为封建社会富贵家族的象征,门槛越高,越结实,体现的家族地位越高。富豪之家的门槛再高,哪有永世不倒的繁华?又有谁抵得过生命无常,到头来还不是都须一死。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对《红楼梦》中妙玉最推崇的这两句古诗你怎么看?

  1、贾府家庙铁槛寺:槛内槛外的故事 铁门槛用来显示门庭高贵,长盛不衰。有钱有势的人,他们的门槛要用铁包上,希望这铁门槛代表一种气派。而且可以千年不坏,希望铁门槛能够一直存在,也是希望家族能够一直延续辉煌。子子孙孙享受无穷的荣华富贵。贾家宁荣二公创业初期,深有忧患意识,建立家庙铁槛寺既是对家族的余泽,也有对后世子孙的警醒。 然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作者讲了这样两个故事。 第十五回,秦可卿的灵柩要送至铁槛寺中寄放。铁槛寺里有阴宅,算是临时坟地。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铁门槛里是富贵繁华世界,土馒头里是永恒的沉寂。这里却反过来,铁门槛里面停着棺材,繁华褪去,时光停止。 第六十三回,贾宝玉过生日,收到妙玉派人送来的粉红色贺帖,上面写着“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妙玉自称槛外人,这倒是没反,可是槛外人正在做着的却是槛内事。邢岫烟解释妙玉自称槛外人,宝玉如醍醐灌顶,怪道我们家庙是铁槛寺。妙哉作者,把这槛内槛外的故事讲得出神入化,一个铁门槛竟做出这等大文章。

  2、铁槛寺附近的馒头庵:发生在那里的故事 贾府为秦可卿安灵要在铁槛寺做三日道场。王熙凤嫌不便,带宝玉秦钟到水月庵又叫馒头庵去住,说这里蒸得好馒头,读了故事才发现,原来是做人肉馅的馒头。庵中净虚老尼不净不虚,满心滿脑子尽是污浊和欲望。她求王熙凤帮助摆平一件婚姻纠葛案。害死一对有情青年,王熙凤索得三千两银子。王熙凤不住铁槛寺而去馒头庵,就是走向死亡。她玩弄权术、见钱眼开、灭绝人性。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王熙凤何曾参透人生玄机。 秦钟多情更滥情,在贾府家塾,他就和小生香怜偷情,看到村姑二丫头,他也心怀不轨,在乃姐安灵之时、之地得趣于智能。巧姐儿出痘子,贾琏夫妻都不同房。秦钟贪恋肌肤之亲,走向自己的宿命,为作者所不齿,让他夭亡。欲望太过催人命。 土馒头指坟墓,是生命终结的标志,一个馒头似的坟头,就是生命终结时所有人最终的归宿。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对《红楼梦》中妙玉最推崇的这两句古诗你怎么看?

  二、妙玉为什么欣赏、推崇这句诗

  要知妙玉为什么推崇“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这句诗,就要弄清楚妙玉其人。妙玉是官宦人家出身。因为自小多病,不得不出家,带发修行。她出家后不久,父母竟都亡故了。师父还跟她说:“衣食起居不宜回乡。” 妙玉才华极高,却又性情古怪。第六十三回,宝玉说妙玉:“他为人孤癖,不合时宜,万人不入他目。”在给宝玉的拜帖中自称槛外人。搞得宝玉不知所措。 妙玉推崇那两句古诗和她的身份有着很大的关系,她是带发出家在栊翠庵里修行,她应该看淡繁华富贵权势,本该一心不闻窗外事,她也自称槛外人。这两句诗也道出佛道修行的领悟。妙玉推崇这句话,可以显得她把世间一切繁华艳丽都看作未来的土馒头。 然而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妙玉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必得王夫人要人写了帖子请她才肯来。如果说她连生死都看得明白,怎么原来竟差那一张请帖;她自称槛外人,却给槛内人祝寿,而且要用粉红色的贺帖;她自称槛外人,却知道贾母不吃六安茶,知道宝玉生日;她知道对于土馒头而言,人与人是没有区别的,可是她的分别心格外重。这一切都说明她这个槛外人一直在窥探着槛内。说明她身在佛门,心系红尘。至少是个不甘心的槛外人。她推崇那句诗是装点出家人门面的。起码唬到了贾宝玉。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对《红楼梦》中妙玉最推崇的这两句古诗你怎么看?

  三、小说给我们的启示 这句话只是在感叹荣华富贵也逃不开生死离别。作者在写妙玉时用了这句诗,是要警醒世人,人生百年终有一死。但这不过是感叹而已,并不适用于人的行为指南。仅仅从死亡这个最终结果就来推断荣华富贵没有意义,实在是谬之大极。 这是虚无主义的人生观。其实只有经历过,才能真正理解,只有拥有过,才有资格说放下。不以现实为支撑的高调就是无病呻吟。既然是槛外人,就应该身在红尘,心在世外。自然也就应该把俗世的这些富贵荣辱放下,看淡。只可惜妙玉云空未必空,一个喝水的杯子也要分出众生的三六九等,世俗的宝玉也让她尘缘未了、凡心暗动。 实际上,古往今来,真正看透人生的能有几人?妙玉自称槛外人,甚至连男女感情这件事都还没有看透:她用自己的茶杯给宝玉倒茶;她给宝玉送庆寿函,被岫烟笑她:“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心系红尘的她却不得不以冷艳的外表掩盖自己。她的那份高雅,孤傲,使她成为了一块可望而不可及的妙玉。谁曾想“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妙玉一方面看穿了人世间的富贵繁华,一方面却又摆脱不了世俗的诱惑。“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她刻意与世人避嫌、孤僻怪诞,仍是入了俗局。面对栊翠庵里人生的寂寞与荒凉,只能用‘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来安慰自己那孤独寂寞的心,称自己为槛外人来压抑自己那份躁动的情。《红楼梦》通过妙玉这位美丽高洁的少女的悲惨遭遇,要揭露的这个肮脏邪恶吃人的社会。 命运无常、生命有期,人生还有哪些东西不能失去?是铁门槛?还是铁帽子?在无常的人生面前,没有什么东西是牢固的,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是不朽的,它们最终都将化为黄土、荒草,化为融入历史深处的一缕烟尘。 生与死,欲望与看破,这本就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却在一句诗中体现出来,值得人去咀嚼。 “纵有千年铁门槛 终须一个土馒头”,与《红楼梦》中好了歌和好了歌注讲的是同一个道理:繁花似锦、烈火烹油的生活最后终将归于寂寞和虚无。纵然现在是风光无限,谁又能阻挡最终一场荒凉的悲剧呢?作者将这种人生的幻灭感写得淋漓尽致。 人生切莫过于执迷,人世无常,浮生若梦,转眼就是百年,纵有粮田万倾,房屋百间,也躲不过人死灯灭的命运。但是人生也不可太过看透。太过看透、太过消极,社会就没有前进的热情和动力。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对《红楼梦》中妙玉最推崇的这两句古诗你怎么看?

  这是在《红楼梦》中,妙玉最为推崇的两句诗。

  同样,这也应该是作者曹雪芹极为推崇的两句诗。

  妙玉之所以无比推崇这两句,在于她独特的身世和经历。

  妙玉是谁?

  她可不是普通的姑子,而是官宦人家出身的大家小姐。只是因为自小多病,买了替身都不中用,才不得不亲自出家。是以妙玉是带发修行。令人奇怪的是,妙玉年纪轻轻,竟然父母都亡故了,只剩下一个师父。而且这个师父还跟她说:“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 后来自有你的结果。”这就不免让人心生疑窦:为何拥有如此才情样貌的官宦人家的大家小姐,竟然被师父要求不宜回乡?她的其他亲人不想念她吗?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对《红楼梦》中妙玉最推崇的这两句古诗你怎么看?

  而且自从妙玉受邀入驻栊翠庵之后,几乎从未听说妙玉于家乡的人或者物有过任何通信。这,又是为何呢?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对《红楼梦》中妙玉最推崇的这两句古诗你怎么看?

  在王夫人吩咐去请妙玉之后,脂砚斋的批注里面写道:“补尼道一段,又伏一案”“‘不能表白’后是第十八回的起头”。

  由此可见,妙玉的身份大有问题。如果没有问题,曹雪芹一开始也不会“不能表白”。这其实不是“不能表白”,而是“时候未到”。也就是妙玉师父说的,“后来自有你的结果”。

  妙玉的身份,隐藏属性实在太高。从《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妙玉奉茶一段,我们可以猜测出一些端倪。

  第一,妙玉给宝钗和黛玉的茶杯都是“珍玩”级别的,无论是刻字还是外形,都彰显了其非同凡响的地位。

  试想,杯子上的字是隶书,就可见杯子年代久远,大约是处于战国到魏晋时期,因为隶书起源于战国而沉寂于魏晋以后。何况宝钗杯子上明白写着“晋王恺珍玩”字样。

  王恺大家可不要小看,他可是西晋曾经赫赫有名的贵戚,晋武帝的叔父,得武帝之助,堪与富商石崇斗富。

  更可贵的是,这个杯子上写着“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秘府大家可能不清楚,这可是汉代以来宫廷保藏图书的地方,苏轼都不敢说“用过”,只敢在上面标明自己见过,可见这个东西是皇宫之物,多么贵重。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对《红楼梦》中妙玉最推崇的这两句古诗你怎么看?

  而黛玉的杯子呢,虽然没有宝钗那么明显,但是从隶书和杯子名就可以看出来。这俩杯子上的字,现在搜狗拼音都打不出来。可见是真正古玩了。

  而绿玉斗比起来就平常多了,可能上面啥也没刻着,所以宝玉以为是个俗器,其实未必。

  妙玉能得到这样的宝物,可见其家世非同寻常,远非贾府可比,何况妙玉也因宝玉对其茶杯不满而说对宝玉说过:“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

  由此可见,妙玉的出身远比贾府更显赫。是以,她才有自信说贾府连一个“俗器”也找不出来。

  妙玉之古怪,人所共知。

  第五十回中,李纨想要栊翠庵的梅花,偏偏让宝玉去要,说“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

  贾环也说,妙玉这个东西是最讨人嫌的,她一日家捏酸,见了宝玉,就眉开眼笑了。

  第六十三回中,宝玉也说妙玉:“他为人孤癖,不合时宜,万人不入他目。”甚至还在给宝玉的拜帖中自称“槛外人”。搞得宝玉不知所措。

  这不仅说明了妙玉找人嫌弃的性格,也交代了她之所以不回家而呆在金陵的原因——权势不容。可权势不容的前提是“不合时宜”,按理说,她一个官宦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纵然说话孤傲一些,又怎会得罪权势,导致“权势不容”不能回乡呢?

  比较合理的推测应该就是,妙玉才貌双全,被当地权贵看上,而她那样孤傲的性子,自然不肯就范。就因为她不肯就范,所以连累父母也被害死。而她之所以和丫鬟婆子能够活下来,就是因为她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故而先行让她修行避难。或许根本不是妙玉身体不好不得不出家(因为《红楼梦》中似乎并没有妙玉犯病的案例),而是因为被权贵看上,不得不出家以避免。谁料正因她的出家,触怒权贵,带累满门抄斩,最终家破人亡。

  还有一种推测就是妙玉家里文物众多,因此被权贵惦记上,没想到被她师父算了出来,提前带着妙玉远离了家乡。对方因为找不到妙玉(因为妙玉出家了),迁怒于她的家人,于是她家被陷害,满门抄斩,家破人亡。

  在这种语境下,我们再来理解妙玉的自称“槛外人”,就顺理成章了。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出自范成大的《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整首诗的大意是,人生有限,人终归一死,是谁也抗拒不了的自然规律,何必生前为了所谓的权势名利而汲汲营营。

  过去封建贵族家庭或者是富豪人家会被称做门槛高,这体现了住宅的气派。而且最有钱和最有势的人,他们的门槛要包铁皮,有的人家希望自己的铁门槛可以存在一千年,也就是说子子孙孙享受无穷的荣华富贵。

  但是,就算你这个铁门槛能够存在一千年,你能活一千岁吗?到头来你需要一个什么呢?需要一个土馒头!“土馒头”在这句诗里构成一个标志,生命终结的标志,就是说到头来,你无非也是要死掉,徒然留下一个坟头而已。过去地位越高的人,死了以后坟头就做得越大,帝王的“土馒头”甚至会成为一座丘陵,但那“土馒头”再大,你人不存在了,又有什么用呢!

  或许,妙玉原先的家庭也曾贵比王侯,有着坚实的“铁门槛”,但是最终还是因为各种原因被抄家,没落掉了。只剩下妙玉一个人孤苦伶仃地和丫鬟婆子度日。荣华褪尽,亲人尽失的妙玉,倍感生命的无聊和无常。但是,与此同时,因为正当豆蔻年华,她也仍然在内心有所希冀,希望自己能够遇到一个拯救自己的“盖世英雄”——可惜的是,贾宝玉并不是这样的人。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对《红楼梦》中妙玉最推崇的这两句古诗你怎么看?

  怪不得《红楼梦》中,对妙玉的判词是:

  而《红楼梦曲》中,给她的曲子是《世难容》。

  这说明,对于妙玉,宝玉自始至终都有一种惋惜的情怀在里面。

  据脂批提示,佚稿中写妙玉流落“瓜州渡口”“红颜固不能屈从枯骨”,贾府败落后,妙玉的处境可想而知。最终,她也难逃这世网。

  其实,又何尝是妙玉才有“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的感喟呢?

  世家大族,自古也便这样来。

  欲知更多《红楼梦》详情,欢迎关注头条号:半瓣花上阅乾坤。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由美妆网编辑,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